逕港:為福清上逕留下海絲古建筑群
m.bjjht.com 2017-03-31 10:05:04? ?來源:福州晚報 我來說兩句
![]() ![]() ![]() 走入唐寺,步過宋橋,踏步元街,登上明塔,你可以用一天,來一個暢快淋漓的千年海絲古村穿越游,這個地方在福清市西南部—— 這里的風有絲絲咸味,這周三去時正下著忽大忽小的春雨,伸出舌頭品品雨,發現也是咸的,這里離海太近。為我們當向導的是上逕鎮老鎮長林敦利,他說:“我們這里本沒有村落,因為臨海有了港,因為有港才有了村落?!?/p> 元街明祠清宅: 依稀能憶逕港市繁華 上逕古稱靈德里,因逕港而繁榮,逕港市曾經聞名遐邇。明代《八閩通志》曾載:“逕港市在靈德里,及海舟所聚處也”。鎮中心至今保存著一條據說始于元代盛于明清的商業街,可以讓我們窺見當年這里商鋪林立的盛況,引我們一起去做海上絲路調查的上逕鎮黨委宣傳委員何傳勤說:“如果當時張擇端能來此一游,這里也能留下一幅《清明上河圖》。” 上逕鎮保存著二十余座明清紅磚古厝,多為當年從逕港出發經商世界的海商出錢蓋的。 我們到了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林氏祠堂。洪武三年(1370年),倭寇犯海,居于今平潭的林谷仁奉旨率族親三百余口自海壇西渡,移居上逕避難,至今繁衍了25代子孫,遍布五大洲。歷代成功海商不斷捐款重修與擴建,祠中楹聯“逕水翰林第,融城鼎甲家”能讓我們感受到當年祠堂的不凡。林敦利說,林家世代延續著部分子弟出國經商,部分子弟在家讀書的傳統,出過狀元、榜眼、探花及33位進士。 與祠堂相隔不遠的是建于清代的林氏官廳,占地三畝,僅天井就有36個,今年74歲的林敦利在此住了幾十年。 明代鰲江寶塔: 藏著許多關于海商的故事 上逕鎮上逕村頗為有名的是一座當了300多年航標燈的石塔。老林領著我們向鰲峰山頂走去,穿過密密的相思林,石塔到了。林敦利指著塔下緩緩流動的河水,說:“右手邊的這條水系叫逕江,左手旁這條江叫鰲江,逕江在塔下匯入鰲江,鰲江與東海相通。每當漲潮,海水涌入鰲江、逕江,一直流到我們的海頭村,海頭村的名字由此而來?!?/p> 逕港就在塔下,自古千帆競發,商賈云集。后來因為圍墾造田,海水被擋在了堤外。老林讓我們登上石塔,說站在石塔二樓向東望就可以看到浩瀚的東海。 石塔大名“鰲江”,仿樓閣式,七層八角,高25.3米,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相傳,萬歷年間,上逕林氏家族18位子弟合伙置了一艘三桅大帆船,18家男人每年春天,滿載著唐山的杭紡蘇綢、川芎秦歸、茉莉香茶等,到南洋的上洲府、下洲府去叫賣,然后又裝滿南洋的土特產,回唐山銷售。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結伴下南洋的男人逾期未歸,盼夫心切的18位媳婦一次次登上鰲峰頂,看歸帆中是否有自家男人的大船,她們嫌山不夠高,就四處湊銀子建起了這座七層石塔。塔建成后18位媳婦又共同出銀,每日輪流登上塔頂點燈,為丈夫照亮歸家的路。一年又一年,雖沒有盼來夫君歸家,但為無數中外商船導航。也有人曾稱此塔叫“望夫塔”,但上逕女子不喜歡,說丈夫下南洋是去干大事,是好事,沒必要凄凄慘慘戚戚。上逕女子將兒子養大娶了親后,照樣把他們送上去南洋的船。 鰲江塔保存甚好,塔門左右各有一尊“鎮塔將軍”石雕,每層塔的每個面都有浮雕和造型、神態各異的佛像,每一層還都詳細刻著捐資建塔者的姓名和銀兩。每層塔都有門通向塔外石臺,石臺有欄桿相圍,可沿著石臺轉一圈細觀浮雕與佛像。越往上走,臺階越窄,要上最高的7層,須手腳并用,攀踩在陡峭石壁開鑿的腳窩洞往上爬。 登塔雖未望見片帆,但老林依舊很自豪:“就在我們對面的江陰港,現在是中國十大集裝箱港口之一,通向世界上每一個有海的國家,逕港被江陰港取代是進步。”宋代躡云橋: 游子代代相傳的家鄉回憶 上逕的躡云橋,橫跨逕江之上,曾是莆田仙游一帶行人前往龍高半島、平潭的古道,也是福清其他地方商人來上逕駁貨的往返古道。 宋元豐四年(1081年),翠林寺僧守思和鄉紳李誠募捐建起躡云橋。石橋本有十四孔十五墩,明末清初戰亂時被毀四孔,抗戰時被日機炸毀一孔,解放后修路又填了一孔,現余八孔,橋上石板還刻有當年捐建者功德。初建時,躡云橋全長有120米,寬4米,還有板式結構帶石柱欄桿。橋建成后,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福清一都籍狀元黃定立碑,知興化軍潘疇書寫碑文,并把仙游人陳偉題寫的“亨龍橋”三個字刻在橋頭石上,后來人們見橋下常常水霧彌漫,人行橋上有如在云中穿梭,故易名“躡云橋”至今。 躡云橋下淡水海水日日交匯,盛產出一種獨有的紅目金麟鯽魚,味道極其鮮美,“油炸躡云鯽魚頭”成為八府名菜,也成為海外逕港鄉親刻在記憶深處的家鄉味道。 唐代印林禪寺: 中日文化交流使者隱元在此修佛 印林禪寺,是上逕鎮歷史最悠久的古建筑,始建于唐朝,歷代多次重修,至今前殿保存著光緒十一年(1885年)重修時原樣,前殿兩側圍墻下方為唐時基石,上方是用疊加的紅色碎瓦片輔以花崗巖石塊砌成,寺廟管委會理事林振銓告訴記者:“這些紅色碎瓦為唐瓦,屬重修時舊物再用。”寺中還保存有唐代古井、磚頭、寶蓋、石柱、旗槽和明代馬槽等。 印林禪寺有名,與所在的東林村為隱元高僧老家和其曾在寺中修佛有關。 隱元(1592年—1673年),本名林曾昺,明末清初臨濟宗高僧,出家于福清黃檗山萬福寺并主持該寺十七年,大振臨濟宗風,中興黃檗道場,對閩浙佛教之興盛貢獻甚巨。南明永歷八年(1654年),隱元率弟子30多人,應邀東渡日本弘法,于1661年創建京都黃檗山萬福禪寺,創立日本黃檗宗,他還把中國文化中的建筑、雕塑、書法、印刷、醫藥、音樂、飲食等傳入日本。 2015年5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特別提到隱元禪師:“我在福建省工作時,就知道17世紀中國名僧隱元大師東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間,隱元大師不僅傳播了佛教經義,還帶去了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對日本江戶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p> 印林禪寺前殿留有光緒十一年重修時的功德碑,從中可以看到出資出力者既有當地守軍游擊林向藜,也有縣學訓導、生員和商民,記者特別注意到,對主持重修工程的領導班子用了當時國人甚少用而南洋已流行的“總理”、“督理”、“監事”等稱呼,看來這也是當年上逕海商舶來之品。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