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款
“校園貸“作為一項新生事物,雖然誕生時間不長,卻早已聲名狼藉。但即便如此,校園貸款的前景仍然是一片大好。開學季來臨,放眼望去,在一些著名高校的宣傳欄里已經充斥著各類“某某貸”的校園貸款廣告。
無需提交擔保,無需審查任何資質,只需動手填一填表格,就可以輕松貸到不小的款項,使得沒有經濟收入來源的學生也可以輕松擁有自己青睞已久的iphone6、名牌護膚品、高檔服裝。近年來,由于網絡金融貸款的流行,大學生校園貸款在高校中日益走紅。“校園貸”也因其所具有的方便、快捷以及門檻低等特質,使得那些“囊中羞澀”卻有著超強物質需求的大學生可以輕松獲得貸款而去任性消費。
但是,“校園貸“的名聲并不好。信息被同學盜用去信用借貸,導致自己的信用受損、裸條借貸在侵犯著女學生的隱私,同時,一些因網絡借貸而引起的風波,使得“校園貸“一次次地陷入了輿論的漩渦。
違法校園借貸的典型案例
案例1:
被他人冒用身份證信息借貸
女大學生身份證被他人冒用網絡貸款,來自各個平臺的催貸電話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安寧。
案例2:
因賭球網絡貸款無法償還跳樓自殺
21歲的大學生鄭某,生前因賭球以28名同學之名通過網絡貸款欠下58.95萬元,最終因無力償還而跳樓自殺。
案例3:
“裸條貸”
在校生小周明知“裸條貸”的風險,卻因急需資金鋌而走險,最終放貸者不僅隨意擴散她的照片,更將其身份信息提供給要求一夜情的“客戶”,令她不勝其擾。
如何看待違規校園貸案例
冒用他人名義進行借貸
據了解,向銀行申請信用卡和貸款時,銀行必須進行“面簽”確認身份。但是并沒有相應的條文對網貸平臺作出這樣的規定,如何核實申請人身份完全由各平臺自行確定,這完全取決于不同平臺的風控水平。所以有不少校園網絡貸款公司為了擴大貸款業務,故意放寬貸款條件,只需出具一個學生證或是身份證,就能獲得貸款。由于這些貸款公司并沒有對貸款人的真實身份進行核實,導致了騙貸的結果。
對于這種冒用他人名義進行借貸的行為,首先涉嫌侵犯他人姓名權,并且當借貸數額較大時,涉嫌構成貸款詐騙罪。貸款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詐騙信用社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
而對那些被他人冒用信息而背負巨額債務的學生及其家長來講,這都算是一場“無妄之債”。對于這樣的貸款,被冒用信息的學生是否該對其承擔責任,關鍵是要看學生對借貸行為是否知情,以及后續表現。如果學生最開始對別人冒用他個人信息的行為就是知曉的,并積極予以配合,那么他需要對這筆貸款承擔還款責任。若該學生對他人冒用自己個人信息的行為并不知情,并且放貸平臺也存在審核信息不嚴的過錯,那么學生就無需還款。
裸條貸
“裸條”屬于網絡詞語,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而所謂的“裸條”借貸,即借款人向放貸人借款時,需要提供手持身份證的正面裸體照片作為“抵押”從而替代借條,同時視借款額度需要同時提供借款人親人、朋友的聯系方式;若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款,放貸人則可以公開裸照或與借款人的親朋聯系,以此逼迫借款人還款。
裸條放貸應當說已經超出了民間借貸的范圍,從刑法的角度分析,裸條放貸涉嫌敲詐勒索罪。
根據《擔保法》的規定,擔保的法定形式主要包括保證、抵押、質押、留置、定金,顯然“裸條”不屬于上述各類,違反了公序良俗。借款人以“裸條”為手段要挾逾期還款學生的行為,涉嫌觸犯敲詐勒索罪。
根據我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敲詐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構成敲詐勒索罪。而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規定,以在信息網絡上發布、刪除等方式處理網絡信息為由,威脅、要挾他人,索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實施上述行為的,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
因為“裸條”借貸具有明顯的威脅和脅迫性質,“裸條”借貸案中,不僅放貸者討要明顯高于國家標準的非法利息屬于敲詐非合法財產,而且,以散布裸照施加精神壓力強制討要畸高利息的行為,也完全符合通過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私人財物的要件,目的與手段均具有違法性。只要涉案金額達到了司法解釋規定的要求,就可能涉嫌敲詐勒索罪。
?違法網絡借貸
很多網絡貸款小額貸款,實際上往往是以貌似很低的分期利率吸引大學生貸款,但實際上的利率要遠遠高于信用卡分期利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規定了法律支持的最高民間借貸利率為年利率24%。一些網貸平臺的貸款利率遠超這個數值,顯然不被法律所保護。
此外逾期還款要支付畸高的違約金也是校園網絡貸款平臺進行牟利的重要手段。如果學生一旦逾期還款往往要按日計算,繳納違約金,并且很多網貸平臺還不允許提前還款,導致最后學生所要償還的利息和違約金要比所借貸款高出好幾倍,實際上這已經形成高利貸關系。
而高利貸公司往往還要外加收一定比例的服務費和押金。這些費用通常在借款時就從所借款項中扣除,導致實際借到的錢與欠條所寫金額不符。但是大學生卻會被要求按照與欠條所寫的金額償還貸款,并且要按與實際不相符的金額計算利息。在逾期不能還款的情況下,實現利滾利。
如何防范違法“校園貸”?
大學生要秉持正確的消費觀,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選擇安全可靠的金融機構進行貸款。對于身陷校園借貸泥潭的大學生,應向家長和學校求助,并盡可能及時還款。同時要注意收集和保存轉賬憑證、消費憑證、還款記錄等電子記錄作為自己的維權證據。對于正在遭受網絡平臺騷擾威脅的學生,應當及時向老師和同學反映情況并向公安機關報案。
(來源:山西法制報公眾號、中國人民銀行福清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