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能人何坤安:修復明清破舊家具美如初
m.bjjht.com 2016-07-20 08:50:02?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一個普普通通的木匠,憑借著扎實的基本功,加上勤奮好學,居然“復活”了一大批明清年代破舊家具,成為轄區內首屈一指的以舊修舊的行家里手。他,就是陽下街道村民何坤安。 (一) 1960年出生的何坤安,上世紀80年代初中畢業后就前往南平學藝做家具。慶幸的是,他所拜的劉師傅在木器廠曾經獨當一面,是一位在家具細木類造詣頗深的工匠。何坤安的3年學徒生涯,從劉師傅那里學習掌握了木匠各種榫卯工藝。農村俗話說得好:“身懷一藝,終生受益”。何坤安木匠手藝的學成,為日后闖蕩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 步入社會后,何坤安在南平創業,一呆就是16年。這16年,是何坤安兼收并蓄的16年;也是何坤安厚積薄發的16年;還是何坤安積累知識的16年。憑借自己的手藝,何坤安先后成為福建省林業研究所、福建林業試驗場等單位的“座上賓”。這些單位“打家具”:制作床鋪、加工桌椅、櫥柜,通通都由何坤安“代勞”。由于常常跟隨林業專家進入試驗場的萬木園,何坤安耳聞目濡見識了各種木材。“軟木類僅杉科,就有鐵杉、水杉、金絲杉、紅豆杉等200余種;硬木類有鐵骨梧桐、雞翅木、花梨木等100多種;中性類有柯木、桉木、樟木等200多種。”何坤安聊起樹種、特性、質地、用途,胸有成竹,滔滔不絕。對各種樹木特性的認知,使得何坤安在制作家具時如何使用材質了如指掌,因之備受當地客戶的推崇。周邊家境好的村民們,常常需要上門服務,十里八鄉就成為何坤安游走的目標。這期間,令何坤安見識諸多古老傳統家具,其款式、工藝、結構,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何坤安的審美情趣和作為一個工匠必備的功底。 (二) 成家立業后,何坤安回到福清老家。入戶修補家具,上門制作家具,何坤安默默地干著他的老本行。2013年初的一個機緣巧合,讓何坤安還干他的老本行,卻不再“默默”,終于成為福清轄區內修補古舊家具木制器械業界的名人,也是弘揚傳承民間榫卯結構古法制作家具的“繼承人”。 當時,陽下街道民間收藏家陳修俊在城區裝修一檔古代家具專賣店,何坤安應邀參與裝修。裝修過程中,專業搞收藏的陳修俊發現何坤安對各種材質的軟硬度、作用、特性等專業知識知道頗多。考慮到自己家中堆積的成千上萬件各地淘來的櫥柜、眠床、窗花等各種古舊破損家具,陳修俊邀請何坤安前往他家做專業“修補師傅”。通過考察,何坤安發現陳修俊家中舊家具多、材質好,不光是家具修復后銷售前景廣泛,自己就業后的經濟潛力也是相當看好。他就一口應承做上門師傅,愿意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到明清古舊破損家具的修補工程中,樂當醫治明清家具的“良醫”。 俗話說得好: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何坤安雖然見多識廣,在一次修補一件明代款紅豆杉案桌時,還是“力不從心”,差點損失近5萬元。這件案桌榫卯結構非常特殊,何坤安想要拆開修復時,盡管怎么敲打就是無法將其拆卸。倘若硬性敲擊打開,必然會損壞這件不可多得的明代家具。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恰逢經驗豐富的陳修俊路過工場。原來,這種暗榫斜頭的榫頭,必須先將其推進才能再撬起拆開。當時要是硬性拆除,經濟損失可就大啦。經陳修俊的點破,何坤安擁有了破除暗榫斜頭的寶貴經驗。迄今,何坤安幾年間已經得心應手地修復了近40張同類型精美案桌,讓一大批明清古家具重現“風采”后邁入尋常百姓家。 2015年4月,何坤安接手修復一件繁雜的觀音櫥古家具,其主要毛病是前庭欄桿損壞。豈料,欄桿經過修復后,何坤安什么法子都想過,就是無法將其安裝到位。吸煙吐圈沉思良久,還是百思不得其解。下班回家后,何坤安搬出一摞此前陸續購買的明清古式家具制作書籍。經過一番鉆研“啃骨頭”,反復查找相關的資料。次日,汲取書籍養分的何坤安,改進了安裝法,順利將前庭欄桿安置到位,一件美輪美奐的觀音櫥重新煥發出魅力。 (三) 據粗略統計,到目前為止,經過何坤安修復成型的有書櫥、七星櫥、古董櫥等近200件;太師椅、官帽椅、西洋椅等100多件;書桌、六角桌、合歡桌等100多件;明清眠床、羅漢床、鴛鴦床等近百件;屏風、花窗等雜項300多件。這些往日殘缺不全的舊式破損家具,經過何坤安“妙手回春”的修復,就像長了“雙腳”,陸續走進喜好明清款式家具的平民百姓人家、裝飾豪華的個人會所,以及喜愛收藏明清家具的專業人士家中。何坤安的名氣,也就隨著這些家具走進千家萬戶,而聲名遠播。 當記者對何坤安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贊賞時,何坤安的一席話卻讓記者陷入沉思。他說,中國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榫卯結構。特別古典家具的榫卯設計,不同于其他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牙雕、鼻煙內畫壺等,完全是技巧的純熟,為了裝飾而裝飾,取悅于人們的視覺快感。而家具中的設計,必須在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后,還要求科學合理性,使其長久的耐用。何坤安說,如今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制造史上堪稱奇跡,這種傳統的中國制作工藝正是海內外人士追捧的原因。 “可惜,可惜在福清,榫卯結構這種傳統的中國制作工藝,正在逐漸淡出市民們的視野,傳統制作工藝后繼乏人。”何坤安憂心忡忡是有原因的,他原先收過的3個徒弟都以各種原因改行啦! 何坤安修補的清代櫥柜 陽下街道木匠何坤安(左)在修補清代屏風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7-18 ]毛新華完成“紀念長征”微雕作品
- [ 2016-07-15 ]林泰:堅守傳統 裝裱人生
- [ 2016-07-05 ]天趣國際藝術:在世界傳播中華藝術之美
- [ 2016-07-13 ]陳維娜:歷經浦江風雨不改忠誠之志
- [ 2016-07-04 ]林玉聰:我最喜愛讀魯迅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