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聰:我最喜愛讀魯迅的書
m.bjjht.com 2016-07-04 09:04:42?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在新加坡乃至南洋,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林玉聰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因為他曾經用筆描繪人間百態,曾經影響過幾代新加坡人。不僅如此,林玉聰的名字也在旅居世界各地的福清鄉親,以及遍及五湖四海的融籍社團中廣為流傳。當年,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的會刊《融情》,正是他主編的…… 學歷淺閱歷廣 小學學歷當編輯 今年5月20日在新加坡,我見到了林玉聰先生。采訪間,林玉聰先生的溫文儒雅、幽默詼諧的言談舉止,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透過“四眼先生”的鏡片折射出的慈祥的眼光,我感覺身邊這位人物的不凡。 林玉聰的祖籍地在江陰鎮下堡村,他的祖父在年輕時代就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隨后舉家遷往新加坡。 林玉聰是第二代華僑,1943年10月出生于新加坡。6歲時,跟隨祖父回國。1959年,又隨父親旅居新加坡。 在國內,林玉聰只念了6年的書。但林玉聰說,這10年的國內生活,不僅對他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取向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他終身熱愛華文、熱愛魯迅著作也在此定格。 回到新加坡后,父親讓林玉聰進入《南洋美術專科學校》讀美專。林玉聰說,南洋美術專科學校被視為培養畫家的搖籃,也是新加坡惟一的私人學校。讀美專期間,林玉聰接觸了大量的幽默與諷刺的漫畫,這與他所喜愛的魯迅作品的語言風格極其相似,他開始大量閱讀魯迅先生的著作。林玉聰說,在美專3年,也是他潛心研究魯迅文風的3年,這3年,為他后來的職業媒體報人的寫作與漫畫奠定了基礎。 林玉聰先生的漫畫最早見諸于報端,是在1959年。“小荷才露尖尖角”,那年才16歲的他以“滿天飛”的筆名為報章雜志繪漫畫,作品先后發表在香港的《漫畫世界》、《東南亞周刊》,馬來西亞的《學生周報》,新加坡的《蜜蜂雜志》、《新加坡月刊》上。 1961年,林玉聰加入新聞界,歷任《新明日報》、《快報》、《聯合晚報》副刊編輯、新聞編輯。在任期間,連續數年擔任《聯合早報》“星洲漫步”專欄和《聯合晚報》“七星堂”專欄撰稿人。 說起當年進報界,林玉聰戲謔為“歪打正著”。他說,1961年從香港來了一位報界資深大腕,在新加坡創辦《新明日報》。他看到招聘消息后,他不敢奢望編輯、記者的職位,只應征“校對”一職。 報社總編看了林玉聰的簡歷后,慧眼識人才的他決定親自面試林玉聰。他問林玉聰:“你愿意當記者嗎?”林玉聰說;“我不會!我只有小學水平!”“那你當編輯吧!就這么定了!”總編的話令林玉聰措手不及,受寵若驚之中,他便匆匆地走馬上任。 林玉聰沒有辜負總編的厚愛,后來林玉聰的發展也讓總編感覺到,他并沒有看錯人才,只是林玉聰的能力遠遠地超出他當時的預料。 就任編輯后,林玉聰先后在新加坡《南洋商報》、《南洋周刊》上發表“四眼學生”系列漫畫。他的漫畫作品不僅屢見于新加坡的《南方晚報》、《新明日報》《民眾報》、《星洲日報》、《南洋商報》、《快報》,以及后來的《聯合早報》、《聯合晚報》等報端,而且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各大報刊,他成了東南亞一帶最受歡迎的資深編輯、影響力最廣的漫畫家。 傳承魯迅文風 幽默詼諧寫百態 林玉聰告訴記者,他的一生最喜愛讀魯迅先生的書,受魯迅雜文的影響,他的創作源泉無論是雜文、評論文,還是漫畫;無論是語言、文體,形式還是風格;他的作品無論是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都帶著鮮明的魯迅影印。 尤其可貴的是,林玉聰先生的漫畫,傳承了魯迅先生的創作風格,這在海外是極其罕見的。林玉聰的漫畫,從具體、細小、平常之事入手,匯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即便是寥寥幾筆,卻傳神逼真,都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引起受眾的共鳴。 林玉聰的漫畫《四眼先生》,最早誕生于1975年南洋商報的《南洋周刊》,沿用“滿天飛”的筆名。林玉聰筆下的“四眼先生”,長得既不英俊,頂著一個半禿的腦袋;打扮又不光鮮,老是穿著一件白色短袖襯衫和一條黑色長褲。令人驚訝的是,處在世事瞬間萬變之中,四眼先生卻堅持不變,總是以老眼光看待周邊的事物,“山月不知人事改”,引發許許多多的幽默笑話! 縱觀林玉聰先生的漫畫作品,既貼切、平易、新鮮,又富有強烈的“幽默與諷刺”感,辛辣的諷刺,幽默的言語,使得他的作品幽默詼諧,妙趣橫生,使讀者一開卷便得到樂趣,感受諷刺的妙處,令讀者在忍俊不禁、捧腹大笑的同時,得到啟迪與教育。 談起自己的漫畫創作,林玉聰說,他向來畫漫畫并不刻意追求“意義”,一切順其自然。每遇到一件新鮮事,他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編出四格故事。他的漫畫都是有感而發,針砭社會現實的。“我只想在這個緊張的世界上,制造少許輕松”。林玉聰說。 誠如2005年新加坡福清會館主席林方華先生在題寫《四眼先生》序言中所說的那樣:“漫畫是針砭時弊的武器,它通過詼諧的畫面、幽默的語言,把作者的思想婉轉藝術地表現出來,讓人在會心一笑中體會作者的見解和深刻的思想內涵。我會館文教主任林玉聰是新加坡著名漫畫家,他所創作的家喻戶曉的漫畫人物——‘四眼先生’至今已經伴隨我們三十多年了。這個身著白衣黑褲、其貌不揚的老先生成了小市民階層的典型代表,通過他的言談舉止反映了社會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和冷暖悲歡。” 林玉聰說,他畫好的漫畫,首先征求夫人與3個女兒的意見。如果她們之中任何一個對漫畫不解或有疑問,他會將作品丟棄或重畫。“因為漫畫是供大眾欣賞,不能‘孤芳自賞’。作者懂得內容不等于讀者也了解,一幅漫畫無法使人一看即明了它的含義,肯定是失敗之作。”說得何等的深刻! 從2003年起,林玉聰先生把他在報刊上發表的漫畫,匯編成《四眼先生》漫畫叢書。在此之前,他先后出版了《鄉野奇談》、《四眼先生看漫畫學成語》、《小姐弟》等漫畫書籍。 崇拜柏楊文體 妙趣橫生富幽默 林玉聰先生的一生除了崇拜魯迅先生外,他還崇拜柏楊先生的文風、文體。 林玉聰先生說,柏楊先生的作品極具諷刺與幽默,是當代當之無愧的“第二個魯迅”。柏楊先生的作品都是從細微處入手,本是極常見的事情,經他一說就說出個道理來,看得人心驚肉跳,拍案叫絕。 在傳承了魯迅先生、柏楊先生的“辣味”基礎上,“諷刺與幽默”成為了林玉聰作品的亮點。林玉聰說,雜文不辣,味同嚼蠟,帶“刺”的文體并非只有魯訊的時代,只在中國,國外也很流行,只不過流行的并不是魯迅、柏楊的風格。在他看來,倘若寫文章一味喜歡委婉,什么事都愛兜個圈子,然而彎子轉多了,往往也就不痛不癢,什么功效都沒有了。只有“火藥味”濃列、辣味十足的雜文,才能產生一針見血的沖擊力。這也就是為什么林玉聰的作品深受東南亞一帶讀者喜愛的的原因。 回憶起近半個世紀的“鐵馬兵戈”的報業生活,追思往事,今年73歲的林玉聰感慨萬千。他對記者說,他的所有作品與創作,得益于魯迅先生的書,是魯迅先生的書以及文風,造就了《四眼先生》,也造就了新加坡的林玉聰。林玉聰用他的筆告訴世界,福清哥不僅僅只會創造資本積累,而且在文化領域里,同樣有著“當今世界殊”的文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6-30 ]黃小飛:小舞臺上扮演好角色
- [ 2016-06-28 ]曹于恩:編志雖辛苦但我很享受
- [ 2016-06-28 ]俞達珠:與文史相伴其樂無窮
- [ 2016-06-24 ]莊斌官:做祖國文化的代言人
- [ 2016-06-23 ]“武醫”盧圣球救死扶傷 濟世為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