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1970年,福清縣委為緩解農業用水難題,啟動漁溪鎮建新水庫建設,長岸、賢升、秋林3個自然村53戶318名村民不計得失,集體搬遷,支持工程建設。近年來,建新村以“雙承諾雙滿意”為工作理念,深化“建新·踐心”黨建品牌,通過實施“雙百整治”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實現了從移民安置點到鄉村振興示范村的跨越式蛻變,生動詮釋了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黨建領航 打造共富共榮的庫區優村
建新村黨支部圍繞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持續深化“建強堡壘”專項行動,通過打造“建新·踐心”黨建品牌,創新推出“兩張網·兩清單”黨建工作模式,進一步織密“黨員人才網”和“村事互聯網”,并列出“黨員服務清單、群眾需求清單”,要求干部踐行“雙承諾”,鑄就群眾“雙滿意”。
2024年以來,該村通過“村事互聯網”廣泛收集村民訴求,并聚焦基礎設施提檔升級,籌措庫區移民幫扶、鄉村振興發展的資金,共盤整總投資2450萬元,涉及水利設施、人居環境、文旅產業等5類16個子項目,引導黨員干部認領水系治理、環境保護、平安建設等服務崗位,先后共有12位黨員參與重點項目領辦,30位黨員認領服務崗位,共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5個。
產業領跑 打造特色發展的庫區富村
建新村黨支部創新黨建模式,將荒置林場轉化為集黨性教育、產業振興、生態保護于一體的發展引擎,在該村郁郁蔥蔥的林海中打造一個黨建綜合體——“龍眼公社”,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生態致富的特色路徑。同時,牽頭組建“紅色智囊團”,以金融活水“澆灌”生態產業,通過創建“誠信村”,獲得1700萬元專項貸款,建成2000畝龍眼標準化種植基地;聯合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機構,成立福清龍眼科技小院,引進10余個優質品種,構建“智慧物流+電商平臺”銷售體系,推動龍眼年產值突破千萬元;在黨建綜合體打造原產地體驗館,通過直播帶貨、沉浸式品鑒等,提升漁溪龍眼品牌的附加值。
該黨支部還推行黨員河長制,投資532萬元建成生態污水處理站,讓14家鰻鱺養殖場實現尾水零排放。如今的建新村,黨建陣地與生態空間深度融合,紅色動能持續轉化為發展勢能,“龍眼公社”年均接待研學游客約1000人次。
建新村還抓住文旅發展機遇,以“山水林田”為基底,深度融合龍眼產業與鄉村旅游,以“文化展示、田園觀光、生態休閑、研學教育、康養旅游”為一體,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同時,搭建“寶丸露營地”(如右圖),進一步提升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水平,推動龍眼體驗區、螃蟹瀑布景區、秋下山步道、龍眼古樹公園等文旅項目建設,不僅完善了村莊基礎設施,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還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旅游體驗,逐步形成從種養結合、品牌打造到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的完整產業鏈條。如今,該村已成為一個集自然美景、文化底蘊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高品質旅游目的地。
多維共治 推動平安和諧的庫區美村
建新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通過“黨員帶頭議”“群眾共同商”方式,訂立8項16條村規民約,并組織成立人民調解委員會、鄉賢說理會,充分用好“榕樹下”“廊亭上”“庭院里”等場所場地,優選打造“黨小組之家”“厝邊議事點”微型陣地13個。同時,將定時定點的“黨群議事”改為靈活便利的“鄰里說事”,讓“微陣地”解決不了的問題,提級到網格和村委辦理,真正做到“小事不出微陣地,大事不出村委會”,實現了20年“零上訪”的亮眼成績。
建新村黨支部還實施“紅色根系工程”,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科學劃分4個紅色網格,建立網格黨小組,每個黨小組推選出3個黨性強、威望高的黨員作為中心戶,每個中心戶負責聯系2位五星戶,五星戶聯系13—15個家庭戶,通過黨小組抓黨員,黨員聯系戶,形成五級網格責任田,累計收集社情民意超350條,化解鄰里糾紛58起,開展政策宣講68場。目前,該村已成功獲評市級“平安建設示范村”。
此外,該村黨支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組織優勢賦能綠色發展,通過支部領辦、黨員參辦,先后投入425萬元,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工程,由黨員認領整治任務,進一步清除“臟亂差”邊角,打造“支部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治理線”的綠色發展樣板。
上拉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