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護理專科護士在為患者做檢查。(福清市醫院 供圖)
東南網6月14日福清站報道 記者 袁琳敬
PICC是指經外周靜脈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它是一根細細的、柔軟的靜脈輸液導管,通過一側手臂的肘部或上臂的外周靜脈置入,然后沿著靜脈向前走行,最終到達接近心臟的大血管內。置入這種導管能夠讓那些需要長期輸液、化療的病人,減少被反復扎針的痛苦,避免藥物對外周靜脈的破壞和局部組織的刺激。
隨著PICC帶管出院的患者日益增多,導管的維護成了帶管病人的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方便患者后續治療,2014年9月,福清市醫院護理部成立了血管通路護理專科(PICC)門診。為了方便穿刺難度大和血管條件差的病人,2015年5月,血管通路護理專科門診率先引進了福清市首臺先進PICC引導穿刺超聲機,并于2016年3月開設全日制PICC導管門診,配備專職的PICC置管隊伍,開展PICC導管植入術,PICC導管及其它靜脈導管的維護、輸液港的維護、PICC并發癥的處理、靜脈導管維護咨詢及健康教育等項目。目前,福清市醫院血管通路護理專科門診主要服務人群為腫瘤PICC帶管患者。
“腫瘤患者的治療時間一般都較長,或者需術后進行多次化療,PICC為患者減輕了化療期間的反復穿刺痛苦,并有效地解除了化療藥物對血管的毒害作用,避免了藥品外滲引起的組織損傷。”福清市醫院血管通路護理專科護士王小梅介紹說。
超聲機輔助查看血管狀況(東南網福清站記者 袁琳敬 攝)
為血管打出通路 為患者贏得生路
輸液,看似一個非常平凡簡單的護理操作。但對于血管條件很差的病人來說,護士經常會為尋找一條能夠順利進行輸液的靜脈而左右為難,病人經常會為反復接受靜脈穿刺而歷經痛苦。即使在建立普通靜脈輸液通道后,護士和病人還要一起面對輸液通道的不暢、阻塞、外滲、藥物對靜脈血管的刺激,以及保留時間短而必須多次經受靜脈穿刺治療的痛苦。
就在2天前,福清市醫院血管通路護理專科門診剛剛為一位90歲高齡的腸梗阻患者完成了PICC導管植入術。該患者入院時身體虛弱,外周血管條件差,急需一條安全的靜脈通路為患者進行緊急靜脈營養治療。經過會診和為患者進行了全面的身體評估后,王小梅、鐘玉冰、俞穎三位血管通路護理專科護士憑借多年的置管經驗,在超聲設備的輔助下穩穩地為病人進行穿刺,期間還要不斷地幫助病人擺放體位和做頸靜脈阻斷,最終將預先量好的PICC導管完全送入病人血管內,且位置準確,血流正常,為病人搭建了一條“生命通路”,保證了病人的輸液安全與及時治療。
“長期多次穿刺對血管的損害是很嚴重的,且老年患者靜脈管道狹窄、彈性差等,成功置管后,就不用在每次輸液治療、營養補液時受扎針之苦。”俞穎說道。
PICC是當代護理輸液治療領域內最具里程碑意義的重要進展。它有效避免了藥物對病人血管的損傷和刺激性藥物損傷血管內膜引起的血栓,解決了血管條件差病人輸液的難題,使需要長期輸液治療的病人避免了每天扎針的痛苦,并且在危重病人的搶救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具有并發癥少、留置和使用時間長、節省醫療費用、感染風險減少、操作簡便、病人舒適等優點優勢,是需要進行長期輸液治療患者首選的輸液通路建立途徑。
福清市醫院血管通路護理專科護士(福清市醫院 供圖)
心系患者 不斷提高和普及靜脈治療水平 為生命加持
在確保安全治療的前提下,血管通道護理技術的改進能減少輸液并發癥、減輕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隨著PICC經驗的不斷積累,血管通路護理專科門診置管技術也在不斷創新與改進。比如采用超聲引導下的靜脈穿刺方法,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等。
截至目前,福清市醫院血管通路護理專科門診已完成PICC置管病例320余例,年靜脈導管維護7000余例,參與院內外PICC疑難置管及并發癥處理會診100余例,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評。
“PICC置管后到導管拔除期間,導管的維護非常重要,規范的維護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盡早解決,避免置管期間并發癥的發生。一般來說PICC維護間隔時間不能超過7天。患者治療間歇期可以在家休養,只需每隔5-7天來做一次維護即可,對日常生活基本沒有影響。”鐘玉冰告訴記者。
為規范靜脈治療與發展靜脈治療技術、提升靜療質量,在護理部的組織下還組建了靜脈治療團隊(IV Team),并發揮醫聯體傳幫帶作用,為區域內下級醫院和基層衛生院培養輸送靜脈治療人才,方便患者就近維護治療,減少來回奔波的辛苦。
“我們每前進一步,都能讓病友的痛苦減少一點,感覺更舒服一點,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意義所在。”這是福清市醫院血管通路護理專科門診的護理人員們共同的心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