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城頭巖兜村:匯聚鄉賢力量 加速推進鄉村振興建設
幸福院規劃圖(城頭鎮巖兜村 供圖)
倡導文明新風 參與鄉村管理
鄉賢,過去指一些在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鄉里公共事務中貢獻力量的鄉紳,都被稱為“鄉賢”。隨著改革開放,一批批優秀的人才參與到中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洗腳上田,融入城市發展大潮,一批農村人通過發揮勤勞智慧取得了成功,成為鄉親們眼中的新鄉賢。
說起新鄉賢,陳寶平介紹,巖兜村兩委積極推動鼓勵“新鄉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用他們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涵育文明鄉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扎根。同時,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反哺家鄉,共建美麗鄉村。
巖兜村歷來有尊老重賢,立仁義、舉孝廉的傳統。以陳全福為代表的巖兜村鄉賢每年春節期間輪流拿出幾十萬元為村里50歲以上老人發“敬老錢”。按照年齡劃分,年紀越大發的錢越多,少則每人能領500元,多則1000元。另外還會每家每戶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除了對老人的關懷,對村里的五保戶、低保戶等困難戶也會送上扶助金和慰問品,體現了鄉里鄉親間的濃濃鄉情。
“鄉賢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土,在村里威望高、口碑好,他們的一言一行對村民有很大的影響力和示范作用。”陳寶平告訴記者,近年來,在倡導移風易俗,推廣文明鄉風方面,鄉賢促進會(鄉賢會)也發揮了參與鄉村管理的重要作用。
據介紹,在婚喪嫁娶方面,鄉賢促進會(鄉賢會)、村兩委、老人會、村民代表共同商議制定了明確的“村規”,例如婚宴規定不得超過20桌,辦喪事花圈不能超過10個,喪事樂隊只能用三隊等。“開始時,村民還會有些抵觸情緒,我們會組織勸導會去說去勸,慢慢的讓人家接受,不要鋪張浪費。”陳寶平介紹,鄉賢帶頭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日積月累下,文明新風漸漸深入人心,得到了村民們的廣泛認可。
“如今,新鄉賢已經成為鄉村振興、鄉村建設的‘頭雁’,既挑起了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擔,又充當起了講道德、明是非、倡新風的‘廣播站’。”陳寶平表示。
|
-
責任編輯:陳瑜輝
標簽:福清 城頭 鄉村 振興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