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清新聞網-福清僑鄉報12月20日訊(記者:陳盼蘭)1992年,改革開放春潮涌動。
1992年,對福清而言,同樣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
那一年,融僑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那一年,國務院原則同意,設立全國第一家規劃面積最大的華僑投資建設的開發區——元洪投資區;那一年,愛國僑領林文鏡捐出200萬元,聘請臺灣專家對江陰半島進行全方位勘測、評估,一年后得出結論:江陰港的自然條件全國少有……
如果說1987年融僑開發區的成功創建,成為福清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那么從1992年起,福清則堅定不移地踏上了以工業園區為載體,探索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道路。
國家級園區
奠定發展基礎
依靠華僑的力量,融僑開發區在創辦之初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水、電、路、酒店、金融服務機構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冠捷電子、洪良染織、冠輝食品等一批企業在此落地成長,1991年全區累計落地三資企業達41家,當年實現工業產值5.11億元。
1991年7月,福州市代表團出訪印尼,與著名僑領林紹良簽訂了開發協議。林氏集團注冊成立克馬太平開發建設(福建)有限公司,負責開發;福清市成立元洪投資區指揮部,負責協調建設過程中的各方面工作。
1992年5月,國務院原則同意,設立全國第一家規劃面積最大的華僑投資建設的開發區,面積50平方公里。8月,元洪碼頭破土動工。隨后,一批批華人企業巨子紛至沓來,一個個世界性大公司接踵而至,從此元洪投資區走上歷史的舞臺。
以融僑、元洪為樣板,福清充分發揮僑鄉、區位優勢,自我配套、自我完善、筑巢引鳳,走出一條“以僑引僑、以僑引臺、以僑引外、僑臺港外聯合開發”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路子。洪寬工業村以及龍田、高山工業小區等一批工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一批誕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業園區,為福清外向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有奇跡也有荊棘。
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國際大環境的嚴峻形勢對外向型經濟影響深遠。面對困境,敢拼敢闖的福清人矢志要在涅槃中重生。于是,一場歷時數年的轉型升級“大片”,在玉融大地震撼上演。
融僑開發區加大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改善、優化投資軟硬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冠捷電子、福耀玻璃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形成電子、塑膠、玻璃、食品等支柱產業群,產業集聚效應顯著,發展進入“快車道”。
2006年,融僑開發區規劃建設光電科技園,一期引進捷星顯示科技等20多個高科技項目入駐,成為開發區新的經濟增長點。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融僑開發區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新要求,進一步調結構、促轉型,著力開展產業招商,延伸產業鏈條,壘大園區主導產業。
在元洪投資區,元洪面粉、印福油脂等一批企業先后落地,園區形成了依托港口碼頭的糧油飼料、食品加工產業基地。2003年,經中國食品協會認證,元洪投資區成為“中國食品示范園區”。2005年9月,升級為國家級綜合性投資區。
2011年,元洪投資區按照福州市、福清市大力實施“回歸工程”的要求,規劃創辦了回歸創業園,吸引了更多海內外鄉親和港澳臺同胞回歸創業,元洪投資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大浪淘沙始見金。這批從改革開放浪潮中走來的老園區,風采更勝往昔:融僑以“僑”聞名,擁有電子信息、汽車部件兩大優勢產業;元洪投資區被列入福州市重點打造的四大臨港工業集聚區之一,“后起之秀”江陰工業區則依托化工新材料產業快速崛起,福清形成了園區定位差異化、優勢產業集聚化、配套建設集約化的園區經濟發展特色,撐起了福清經濟的半壁江山。
搭建新平臺
激發發展活力
進入21世紀,立足改革開放偉大成果和優良傳統,福清積極探索外向型經濟發展方式,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激發發展活力。
此時,融僑開發區引進了投資300億元的京東方8.5代面板項目,建設之快創造了“福清速度”。如今,京東方生產的面板已開始向冠捷科技供貨,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距離,從長途跋涉縮短到僅相距10分鐘車程。二者的良好互動釋放了強大的集聚效應,催生了“從玻璃基板到液晶面板,再到終端顯示”的新型顯示產業生態圈。
2016年,福清對元洪投資區產業發展進行重新定位,啟動元洪國際食品產業園建設,近期規劃25平方公里。其中,一期開發約5平方公里,建設水產品冷鏈物流園;二期開發約5平方公里,建設食品物流園;三期開發約15平方公里,建設食品商貿城。產業園專注打造食品產業生態鏈和大宗食品食材供應鏈“兩個鏈條”,計劃用5—8年時間,達到萬億級交易規模,做到“全球賣、全球買”“交易在元洪、交割在各地”。
為此,福清大手筆規劃,高起點設計,積極筑巢引鳳,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面保障土地供應,吸引優秀企業人才,搭建政策服務平臺,引入金融戰略合作,提升園區整體形象。目前,元洪國際食品產業園已明確入駐21個項目,總投資約186億元。其中,落戶園區的全球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和“菜籃子”示范工程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2017年10月,元洪投資區和龍田經濟開發區整合為福州新區福清功能區。
大項目的開發建設激發了老園區的發展活力。與此同時,福清借助“五區疊加、一區毗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海上福州”建設等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大開發戰略,積極搭建開放性平臺,福清的工業園區隊伍又多了幾個“新面孔”。
2012年,閩臺(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創建,規劃總面積約65平方公里,一期開發面積22.2平方公里,建設以涉海高新技術產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海洋服務業為支撐的濱海城市新區和藍色經濟密集區。
2014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其中福州片區中的福州保稅港區面積9.26平方公里,分為A、B兩個區塊,分別位于福清市新厝鎮和江陰鎮,包括加工貿易區、國際物流區、鐵路物流區、港口集散區,形成整車進口、保稅物流倉儲及先進制造業三大產業。
2017年,福州江陰港城經濟區由江陰工業集中區、自貿試驗區(含保稅港區)二者整合而成。至此,江陰半島匯集了福州保稅港區和海峽兩岸唯一的汽車整車進口口岸以及中國(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保稅港區,成為國家建設“一帶一路”核心區的重要樞紐港。
如今,這些新興的工業園區正在快速建設發展中。閩臺(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正加快道路、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吸引更多企業入駐,較早入駐的項目——中鋁東南沿海鋁精深加工基地已實現一期項目試投產;截至目前,江陰港城經濟區共有落地企業148家,總投資達799.06億元。其中,已投產109家、在建20家、籌建19家,2017年園區規上產值達212億元,比增31%。
立足新起點
實現跨越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愛國僑領林文鏡通過科學數據確定了江陰港的自然條件全國少有。2000年8月,福州江陰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林文鏡任副董事長,江陰一號5萬噸級集裝箱碼頭開工。2003年12月,該碼頭正式開港通行,是福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海港。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江陰港可謂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江陰港由新厝、江陰壁頭、萬安、牛頭尾和草嶼五個作業區組成,位于我國南北海運主航道要沖,與國際集裝箱環球主航線相距僅24海里。
江陰港區是福建省重點打造的“兩集兩散”核心港區,是全國少有、福建最優的深水良港,同時擁有自貿試驗區、國家級新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五區”疊加優勢,且毗鄰平潭綜合實驗區,政策紅利密集釋放,是先行先試的試驗田和改革開放的高地,具備建設國際深水大港的條件。
作為一座因開放而興、靠改革而起的沿海城市,福清一貫堅定以港興市,實施大開放戰略,發展開放型經濟,充分發揮僑多臺近、民資雄厚等優勢,堅持產港城融合,推動產業、港口、城市聯動發展。
2016年,福清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設富庶、文明、開放、和諧的“大福清”發展戰略,全面開啟國際港灣城市、國際食品園、國際深水大港、國際跨境電商平臺、國際創業小鎮“五大國際”建設。新起點新作為,目前,江陰港區已擁有美西、歐、非、日韓、東南亞等18條國際航線和20多條內貿內支航線,已建成1個1.5萬噸級滾裝碼頭、5個5萬噸級兼靠10萬噸級集裝箱船碼頭、1個10萬噸級煤碼頭、3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7個3000噸級液體化工泊位,正在建設6—9#碼頭,江陰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5年實現年均兩位數增長……一個輻射“一帶一路”的國際航運樞紐大港呼之欲出。
玉融創業小鎮、江陰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元洪國際食品產業園……俯瞰玉融大地,外向型經濟發展步伐日益加快,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已然形成。福清將繼續秉承“開放融和,拼搏爭先”的福清精神,以產業園區為承載,以更加開放的思維謀求發展,必將以更加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