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收藏家陳修俊收藏著很多皮箱,究竟有多少,連他自己也數不清。
陳修俊收藏的皮箱有一個特色,多為明清時代以及清末民初的精品,每一件都令人浮想聯翩,透過那朱漆、黑漆以及精美絕倫的外形,許多看過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海上絲綢之路帶給福清僑鄉巨大的變遷。”
在陳修俊家,陳修俊告訴記者,明眼的人一下子就能斷定皮箱的年代,因為小小的皮箱蘊藏著時代的“定制”。比如明朝朱漆屬宮廷用品,禁止民間使用,所以“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里的“百寶箱”全被描黑。直到清朝,因為時代更替,滿族人不喜紅色,民間才得以使用朱漆,因而才有“清紅明黑”之說。而清末民初,大量的外來文化與中國本土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才有各種國外文化元素出現在皮箱里,這種元素尤其體現在僑鄉福清的皮箱文化里,令人驚嘆。
陳修俊說,皮箱的“皮”字,其實和“皮”扯不上關系,舊時的硬木皮箱傳世較多。皮箱顧名思義就是形體不大,但結構復雜。皮箱真正誕生于明代,流行于明末清初,其后隨著洋貨的慢慢進入和充斥,到了民國時期已經逐漸退出實用性市場。明朝時期只有官宦之家所用,一般用于盛裝貴重物品或文房用具,可放置文件、賬冊、契約或珍貴細軟物品。它是明式家具中設計尤其巧妙的精品,在古代家家戶戶都有皮箱,并成為人們的日常用物。到了清代,皮箱的實用性與觀賞性都得到了發展,傳世的數量很多。
堪為精品的的皮箱甚多,紫檀的多見,黃花梨的很少,甚為珍貴。用黃花梨做出來的箱子才堪稱精品。在臥室置放一個古色古香的皮箱,雅致的花紋,精致的款式,偶爾還會滲出淡淡的若有若無的香氣。

明清皮箱做工多精巧考究,為了美觀,看不到明榫。也有少量描金的箱子,其上的花紋,呈現的都是吉祥如意或者鸞鳳花鳥等,更像是閨房用品。箱子上的銅件,雖是家具上的配件,卻是點精之筆,是一件家具的臉面,最提精神的地方,使得整個箱子看上去精美絕倫。陳修俊說,一件家具的銅活鑲嵌工藝是否到位,是評價它制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皮箱的造型和裝飾是由所用主人的身份和經濟地位所決定的,朱漆、黑漆描金龍鳳紋皮箱的品級較高。
陳修俊說,皮箱小巧別致,長期以來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被當作收藏把玩的精品。在2011嘉德四季第28期拍賣會上,一件黃花梨皮箱以29.9萬元人民幣成交。
陳修俊告訴記者,古代福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亦是東南沿海華僑遠渡重洋的發祥地之一,這從他所收藏的皮箱中可以驗證這段不尋常的歷史。他說,他所收藏的皮箱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儉樸的,無任何裝飾;一類是有朱漆、銅活,有描金且裝飾精美的;另一類是有國外文化元素的“番仔貨”。儉樸的,是過去窮人用的;裝飾精美的系富貴人家的;有國外文化元素的是華僑帶回來的??梢哉f,每一個箱子都有一部歷史,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據了解,這些皮箱是陳修俊花了30年的時間從福州地區、尤其從福清收集的,其間凝聚著他四處奔波的汗水。陳修俊說,在民俗用品的收藏中,每當他看到具有濃郁的僑鄉民俗文化特色的舊物件,尤其是精品皮箱時,都會不惜代價收入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