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瑟江:因海而生因江而名 古跡盛滿海絲傳奇
m.bjjht.com 2017-08-16 11:12:48? ?來源:福州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古厝 三座古祠留史:元代瑟江人即赴南洋經商 瑟江村男丁都姓翁,人稱“瑟江翁”,福清另一個翁姓頗多的古鎮江陰盛產的是“琴江翁”。村支部書記翁祖瑜說:我們是兄弟兩人的后代,取琴瑟和鳴之意。 瑟江翁氏是周昭王姬瑕之后。周昭王小兒子姬溢剛出生時雙手握拳,別人都無法掰開,獨周昭王能掰開,掰開后見兒子左手掌紋像篆文“公”字,右手掌紋像“羽”字,于是就賜之“翁”姓,后封官于山東青州鹽官郡。翁溢六十世孫翁軒,唐貞觀年間,考中甲榜進士,封為閩州刺史,為鹽官翁姓入閩始祖。翁軒次子翁巨隅,唐會昌二年筑宅于福清漆林,為翁姓入融始祖。 翁巨隅生三子。長子翁承贊,以進士第三名被選為探花使,唐諫議大夫,兩次奉昭回閩冊封王審知,曾被王審知授為閩國同平章事(閩相),其長子翁玄度遷福清江陰銀坑底,稱“琴江翁”。 次子翁承鈺,曾任唐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其六世孫何善,字若美,明經釋褐進士,官著作郎,為瑟江村翁氏肇基祖。翁善祖居福清新厝漆林村,宋神宗熙寧七年告休,時羨翁承贊致仕歸鄉后垂釣,號“螺江釣翁”,亦垂釣游覽,一日泛舟瑟江澳頭,登岸觀瞻,慕該地山水,遂移家肇基于瑟江,自號“瑟江釣翁”。 瑟江翁氏祠堂,建于元至正年間。村里老人說:代代相傳,建這座祠堂的資金,部分就來自海外瑟江華僑所捐。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在元至正年間之前,就有瑟江人到海外經商且有所成就。根據瑟江翁氏族譜記載,宗祠曾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清順治初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每一次重修海外瑟江人都慷慨解囊。光緒四年(1878年)祠中曾立碑記述。1939年,再度重建與擴建,其中最大筆捐款依舊來自在海外經商有成的華僑。 瑟江翁氏祠堂成了海外鄉親精神家園,去國再久也依舊難以忘懷。改革開放之后,當年沿著海上絲路遠赴亞洲多國的華僑又回到家鄉,第一批回鄉的印尼瑟江翁氏子弟立即發出倡議:“家族要興旺,祠堂要重修。”1994年,瑟江翁氏祠堂即收到海外華僑等捐款80多萬元,歷時一年建起了含700平方米室內建筑及1600平方米廣場在內的祠堂。記者從重修翁氏宗祠功德碑上,看到居于各國瑟江翁氏子弟捐款名單,有的去國數代,已入他國國籍,名字已按他國習慣改了,如木下靜等,但他們從沒有忘記家鄉的祠堂。 瑟江村還有一座翁氏支祠,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也為海內外瑟江子弟所建。1996年,瑟江華僑再捐巨款擴建。此古祠建設頗洋派,附設了籃球場、氣排球場、門球場與健身場。 村中還有一座古祠,大名節孝祠,建于明嘉靖年間。瑟江一翁姓男兒英年早逝,留二子,其妻周氏艱辛撫養,二子皆成大器。有一子名世經,政聲甚佳。《梧州志》載:“翁世經,字可直,福清人。嘉靖乙未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員外郎中,擢梧州守,官終廣東布政。世經峻潔有才,在郎署著聲。為郡,厘剔積弊,梧人稱便,撫臣至,下其法為列郡式。秩滿三歲,觀風使者奏留之。郡立祠以祀。”嘉靖帝頒旨在瑟江賜建節孝祠,以揚其母周氏。1946年,海外僑賢捐款重修。1988年,海內外瑟江子弟再次捐資擴建。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7-06-22 ]福清僑鄉街舞團:一群用街舞傳遞華僑拼搏精神的年輕舞者
- [ 2017-02-14 ]福清江鏡籍一華僑捐助17戶貧困僑不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