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正月廿三),距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都過了8天時間啦。而遠在距福清城區30多公里外的一都鎮崇山峻嶺中,一場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卻在雄踞山腰的東關寨中如期舉行。經典的供品、怒放的煙花、傳統的“打獅”……可圈可點的民俗活動,讓百里之內千里之外的東關寨“原住民”和觀看元宵宴桌的市民們、拍攝民俗活動的“發燒友”們,實實在在地享受了一場視聽盛宴。
“都正月廿三啦,你們這里還在過‘正月十五鬧元宵’活動?”當天下午,看東關寨何氏后裔們在布置供品、鋪設紅地毯、安置貢香,忙碌著鬧元宵場景,記者咨詢身旁的一位老者。今年87歲的何大水,是東關寨里的“鄉老”,問及為何要將正月十五鬧元宵定在正月廿三,他告訴記者,這是祖宗留下來的習俗,具體原因不得而知。如今,古寨的“寨民們”基本上都是在外頭創業打拼,古寨留守者也為數不多。唯一不變的是,但逢一年一度的正月廿三,也就是古寨的元宵佳節,“寨民們”都會從全國各地,甚至遠在南非、加拿大等國和地區的遷徙者,一如既往地回寨歡聚一堂。
記者看到,供桌上的數十份供品大同小異:豬頭、公雞、大魚、鴨蛋和梭子蟹等。唯一相同的是,每份供品上有一把菜刀和若干鹽巴。村民何增平告訴記者,這菜刀和鹽巴也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習俗,應該稱之為山村文化。村民們認為,上供大魚大肉給神明和祖先受用,教他們如何“下手”呢!因此,村民們都會在豐盛的供品上擺著菜刀和鹽巴。“魚肉有了刀就可以宰割,鹽巴可以調味。”何增平介紹說,神明和祖先在這里被“擬人化”了,這種做法也反映了山民的質樸和敦厚。當然,供品也是有寓意的。梭子蟹代表“十全十美”,豬頭嘴中銜豬尾,代表全頭豬。何增平說:“豬頭配上公雞,那就是大禮,是對神明和祖先的一種敬重。”
記者采訪村主任何啟忠獲悉,東關寨現有30多戶,據統計戶籍人口近300人。正月廿三的活動,村民們叫“擺宴”,遷徙在外頭的“寨民們”當天會虔誠地帶上供品回東關寨擺宴。擺上“五味”、“五果”供品,虔誠侍奉祖先,與認識的不認識的何氏后裔們見見面,嘮嘮家常。“這就是這場活動的精髓所在,它繼承的是先民的傳統習俗,弘揚的是東關寨獨特的民俗文化。”何啟忠說。
當天的活動,除了擺宴,還有舞獅助興,煙花助陣,以及盤詩表演。盤詩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表現出古時勞動人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待。當地村民張華英有盤詩表演技巧和經驗,當天在東關寨寨門口參與活動即興表演。她說,希望能與“打獅”民俗一樣,讓盤詩技藝在古寨中得以傳承。
有關資料顯示,東關寨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至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國內少有的集軍事防御和民居于一體的城堡式建筑。東關寨寬55米,進深76米。寨墻基座和墻體下半部均用巖石砌成,分別高達10多米呢,難怪東關寨如此氣勢磅礴!
何啟忠介紹說:東關寨寨房為土木結構,呈長方形中軸線對稱三進布局,由門樓廳、正廳、后樓院等組成,兩旁別院各居左右。寨分上下兩層,共有99間。寨內房屋分若干小單元,并以防火墻和火道隔離,各進之間還隔以高墻。這一奇特的建筑風格,頗似安徽地方獨具特色的“騎馬墻”,為東關寨避免毀于火患作出重大貢獻。據測量,環寨內一周共有260多米,寨民可以在里面來回巡邏并抵御外敵。現如今,如若外人進入寨內,在沒有“導游”的情況下,還是宛若進入迷宮。據有關專家稱,東關寨的建筑屬于一座典型的家族聚居式的山區古民居,與永定土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奇特的古民居,不但是專家研究清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也為市民不須遠足就能一飽“土樓”風貌提供便利。
歷經幾百年風雨的東關寨,目前已破敗不堪。值得慶幸的是,政府部門非常重視修復古寨,已經撥出修復加固專款1410萬元予以修繕。“去年底,投資300萬元修建的8米寬1300米長的寨前公路已經修成通車。”何啟忠說:“這些舉措,無疑對東關古寨的保護和寨中民俗得以進一步傳承,的確是一種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