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9月3日大閱兵時,由融籍少將林向陽帶領的夜襲陽明堡“戰斗模范連”英模部隊,作為徒步方隊第五個方陣出場接受檢閱。在359名隊員中,有39名是駐融某部官兵。在殊榮背后,他們6個月的艱苦訓練和個中辛酸卻鮮為人知。
李偉凡,20歲,剛剛入伍兩年,是參加閱兵的官兵中年齡第二小的戰士。但該部隊副政委易仲龍說:“別看他們年紀小,每一個人都是百里挑一。”
早在今年初,駐融某部就開始選拔參加閱兵訓練的官兵,選拔的條件非常嚴格,身高要求在1.78米-1.83米之間,要政治合格、素質過硬、形象良好。
“從300多人中,經過三次選拔,最終選定了39人。”易仲龍說。
得知自己入選后,李偉凡十分興奮,也暗暗做好吃苦的準備。“但沒想到,閱兵訓練的強度還是超出自己的預料。”李偉凡說,從1月份到5月初,他們都在原部隊訓練,熟悉的環境讓他覺得閱兵訓練跟平時訓練差不多,只是強度更大,而嚴峻的考驗是在5月底進京集訓之后。
“天氣炎熱,每天訓練12個小時,隔兩三天腳后跟就起泡。”李偉凡說,腳后跟起泡、膝蓋積水、流鼻血、胸悶等各種高強度訓練下的身體不適,幾乎每個戰士都經歷過。他親眼看到一個戰士在腳后跟嚴重起泡后,為了不影響方陣訓練,私下自己將腫泡挑破,第二天照常訓練,結果傷口發炎,領導幾經勸說,那個戰士才去休息半天。“戰友們的堅持精神也鼓勵著我堅持下去。”
最后半個月是強化訓練,為了訓練定力,戰士們常常一次站立就是一個半小時。網絡上流傳用別針釘住衣領、把木板卡在腰上的訓練照片,李偉凡說,那都是真的。
黃義是該部隊四連的排長,和李偉凡在同一方陣。作為排長,黃義資歷深、經驗足,在訓練期間也承擔起管理戰士日常生活的責任。
“戰士們對訓練都很拼,有小傷小痛都自己扛著,我負責發現他們的問題,并幫忙解決。”黃義說,在溫暖舒適的南方待久了,很多戰士去北京后,一開始都有些水土不服,有的還想家,他經常會在訓練結束后,挨個談心,了解戰士們的訓練情況。
6個月集訓,只為9月3日接受全國人民檢閱。李偉凡說,當天,他們凌晨2:30就起床吃飯、訓練,然后早早去到天安門廣場等候閱兵儀式開始。
“從敬禮線到禮畢線,全長96米,一共128步,走了1分04秒。”李偉凡牢牢記得這些數字,但當時經過天安門的那段時間里,他的腦袋是空白的,全神貫注于動作上。
和李偉凡一樣,黃義在走過禮畢線后,才有時間慢慢感受周圍群眾的掌聲和歡呼聲。
“到出口處只有300米不到,兩邊都是群眾,所有人都朝我們鼓掌、叫好,那時真的感覺很光榮,很激動。”黃義說,直到上車離開,他還沉浸在喜悅之中,在他看來,6個月的艱苦訓練,非常值得。
同樣高興自豪的,還有他們的家人。李偉凡說,3日那天,他父母召集了很多親戚在家里看電視,每個人都拿著手機想給他拍照,可惜一閃而過的電視鏡頭里沒有特寫。黃義的父親在得知兒子參加閱兵后,當天6點就起床守著電視看,直播時,黃義所在的方陣出現后,其母親的幾乎貼著電視屏幕,就為了看一眼一年見不到幾次面的兒子。這些細節,都是兩人事后和家人通電話時得知的。黃義聽了之后,覺得父母特別逗,但眼眶卻隨之紅了。一身綠軍裝,注定了他們要承擔更大的責任和使命。
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簽署通令,嘉獎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全體官兵。在嘉獎對象中,駐融某部有3人獲得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