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有沒有“意”?工筆畫的“意”是什么?弄清這兩個問題對于提高工筆畫繪畫技能,創作優秀的工筆畫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下就工筆畫的“意”談幾點膚淺看法。 一、“意”存在于工筆畫之中 人們常常認為:工筆畫就是工整的、筆運到、筆筆有交代象楷書一樣的畫。也就是所謂的畫得細、畫得像的畫。寫意畫要體現意境、體現筆墨趣味,而工筆畫則要見功底,要造型準確、刻畫細膩。寫意畫可以極概括的抓住對象的神韻,就能形神兼備,充分體現“意”。工筆畫因細致描寫、層層暈染而容易產生呆滯的效果。這些說法都強調了工筆畫的求工、求細、求真,雖然反映了對工筆畫的要求,但卻忽略了工筆畫也存在“意”的本質問題。筆者認為寫意畫與工筆畫的表象、形式、手段上的差異,并不能反映本質上的差別,無論是寫意畫還工筆畫,都是從生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藝術形象,都具有寫意性和意的傳遞。意存在于工筆畫這中。 “意”是什么?在繪畫實踐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與“意”相連屬的詞:如意味、意趣、意存筆先、筆斷意連、畫盡意在,等等。這些詞匯,概括起來表明“意”指的是作畫者的思想、感情、意念。所謂的“意”,就是通過對物象的塑造刻畫所表達出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幅意境的畫,就是畫家以筆墨為載體,訴諸與物象,是其“畫外有畫”,給觀眾留下想象的余地。 這種意是中國畫具有的本質和內涵。在中國畫的意筆和工筆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中都蘊含了“意”的豐富內容。從繪畫理論發展上看,中國繪畫有關傳神、氣韻的理論是在晉、唐時期工筆人物畫空前興盛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來的。如果沒有豐富的工筆畫實踐,就不可能產生傳神、氣韻的理論。從繪畫作品來看,許多古代工筆畫都十分重視“意”。兩宋時期的畫家,非常注重外形的刻畫,認為繪畫以“有形”和“再現”為目的。審美觀念是“畫像、畫生動、就是神品”。代表人物是畫圣吳道子。他以嫻熟的技巧,準確而生動的把握了人物外部造型,達到“存形”式繪畫的高峰。又如宋人李迪的《雞雛待飼圖》,通過對幼雛蓬松的幼毛惟妙惟肖的刻畫,把幼雛盼望得到美食的形態生動的表現出來了,展現了畫家酷愛新生命的高尚情操。還有佚名的《出水芙蓉圖》,作者以柔和的色調、飽滿的水分、細柔的花脈,刻畫了一支夏日盛開、飽潤著露水的荷花。向人們展示了亭亭玉立、嬌柔挺健的女性美。可見,“意”存在于工筆畫之中。 工筆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個分支,他與寫意畫在表現手法、技法、審美特性和意的表達上具有迥然不同的特點。寫意畫的詩情畫意在于筆墨的情趣韻味。畫水墨山水,以摸造其骨,講究畫墨的氣韻生動。通過不同的墨象變化,表達不同的感覺、情緒、情趣。因此,筆墨是塑造畫面神韻和氣韻的載體。而工筆畫的“意”是通過線條的疏密,流動,節奏表現出來。顧愷之用筆是緊勁聯綿、循環超忽。從而達到全神氣的藝術境界,被人稱為線條組織的藝術大師。工筆畫的每根線條如同一個文字,有了好的立意,就通過優美的線條表現出來,猶如作詩,有了好的意境,通過優美詞句表達出來。在工筆畫中,線條組織得好、疏密參差、流動起伏,就能產生音樂般的節奏感。再工筆畫中,要盡量避免工細呆滯,才能自然的表達畫的意境。吳道子得力于書法,用筆自然遒勁,每一筆都顯示出生氣,發揮出十倍的作用。因此,在工筆畫中要注意線條本身的藝術魅力,運用線的運動感覺和力量,才能充分地表達“意”。 二、“意”是工筆畫的靈魂 美學家王朝聞認為:畫家的境界有多高,其畫內的容量就有多大。一幅優秀的工筆畫必然有其優美的靈魂—“意”。在畫家的眼里,無論是人物,還是大自然中的其他任何事物,都是有血有肉、千姿百態的。他們以現實生活中聽人和自然界的魚蟲花草、飛禽走獸為載體,以線條、色彩為手段,融化自己的情感,表達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從而形成了一幅幅具有生命力和審美情趣的優秀作品。如果他們只是把作品畫得真、畫得像,毫無感情的注入,其作品勢必成為沒有靈魂的科學掛圖,標本圖解,沒有任何審美價值。作為自然界中的花與鳥等,并不具有“神”和“情”的屬性,只有畫家將自己的精神情感傾注于這些花鳥草蟲的形象之中,通過對形象細致的刻畫、描寫,把畫家賦予的精神力量、美感情操表現出來,才能使這些作品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也只有當畫家富裕人和物以高尚的情感傾注于這些花鳥草蟲上午形像之中,通過對形象細致的刻畫、描寫,把畫家賦予的精神力量、美感情操表現出來,才能使這些作品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也只有當畫家賦予人和物以高尚的情感時才能使人們對作品感動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驚奇,從而具有激動人的意境、愉悅人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人的心靈,即產生所謂的藝術感染力。為什么同是魚蟲、同是鳥獸,不同的畫家卻能畫出不同情感的作品,核心和碑就是畫家賦予了作品不同的意,不同的靈魂。 三、“意“在實踐中得到升華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也是認識是否正確的檢驗標準。這一唯物辯證法認識論的原理同樣適用于工筆畫藝術之中。工筆畫作品是客觀物質世界包括自然和社會的畫家頭腦中的反映,是畫家在生活實踐基礎中,通過繪畫實踐活動產生出來的。工筆畫的“意“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升華。這里,所說的實踐,包括兩個方面的實踐。一是作者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的實踐。沒有生活實踐。藝術創作就會失去源泉,沒有生活診據的創作就是元米之炊、無源之水。因此,不斷深入生活實踐是豐富畫家想象力和審美趣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二是作者實際創作工筆畫的反復實踐。畫家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學習傳統技法,不斷地摸索用筆的方法、表現技巧、提高自己的工筆畫功底,才能創造出富有意境的傷口啞。明代大畫家陳老蓮,閉門數十天臨摹南宋石刻麟七十二第子像。通過從不象不象和從象到不象的反復實踐,從臨摹中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形態。 現代工筆畫的上展,也是一個側面說明了“意“在實踐中得到升華。改革開放的不斷上展,使西方的物質文明、科技文化、藝術思想不斷傳入我國,帶來了人們的觀念、意識、審美情趣的變化,同時,開闊了畫家的視野。他們重新認識中國畫的長短,大膽地吸收西畫的造型方法、色彩理論以及表現手段,豐富和上展了重彩工筆畫的表現技法,集中表現為三種類型:1、現代寫實型,這一類型沿襲唐宋工筆重彩傳統,以線條造型和渲染著色為主,由于畫家掌握了本方寫實型方法,提練出的線條造型更準確,更符合人的結構關系,更好的發揮了工筆刻畫入微的優點,從而使這一類型的工筆重彩畫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有很強的現代生活氣息。2、現代裝飾型,現代畫家通過反復實踐不斷從傳統壁畫和優秀民間美術中吸取營養,創造出既有現代感又有民族性的裝飾特點的現代裝飾型工筆重彩畫。他們注重畫面構成因素和線條以及色彩的裝飾性,表現現代人物題材,使工筆畫重新得到了創新。3、中西兼融型,這類畫家注重傳統工筆畫重彩技法的改造,同時,在造型觀念、色彩色調的運用以及構圖、透視等方面融合了西畫的方法,更好地營造了抒情意境,使工筆畫的”意“更好地表達出來。 直接或間接的生活實踐是開成畫家新穎、獨特的藝術構思、意境的雄厚基礎。“意”只有在不斷深入、反復的實踐中,才能得到升華。畫家廣闊生活實踐的陶冶中,以他獨有的文化素養、審美個性來觀察和感受現代社會生活和大自然,就能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當今社會的軌跡,升華感受、提煉形象,創作出更蘊涵深廣、意境豐富的工筆畫作品來。(福清市元洪青少年宮 陳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