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盲道,是為盲人提供行路方便和保護盲人安全的道路設施,它也是一座城市實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標志。目前,福清市登記在冊的視力殘疾者有2742名,其中重度視力殘疾者達680人。福清市已建有100公里的盲道,現仍在新建拓建,但作為視力殘疾者出行的專屬通道,卻屢被侵占…
盲道不暢
“要不是我看得見,早就摔慘了。”市民何玉蘭說,她一時無聊,想順著盲道,從冠發大酒店走回通福花園小區,但走到新華都百貨附近,盲道上的兩塊凹陷的下水道蓋板,險些讓她栽了跟頭。原來,該路段的盲道在鋪設時沒有繞開下水道,而且下水道的蓋板又恰好壞了。
“當時,我接著又走了一段路,結果又差點撞上誠豐世紀園前面的配電箱。我覺得有些盲道規劃設計不合理,為什么不繞開窨井呢?要是窨井蓋丟失或損壞,盲人不是很危險嗎?”何玉蘭說,通過觀察,她發現福清市許多盲道沒有避開障礙物。
“有很多路都沒有盲道,像我家附近就沒有盲道,如果這里住著盲人,出門就很不方便。”家住漁市街的林建輝說。
與何玉蘭、林建輝不同,家住玉屏街道的“90后”姑娘小陳,有重度視力殘疾,平日里她很少出門。
“一方面是心理原因,不喜歡出去;另一方面,出門也很不方便,沒人陪著很不安全。”小陳說,她曾試著獨立出過一次門,用盲杖在盲道上敲擊,發現有很多路不平整,盲道似乎被破壞,也曾經在盲道上撞過電動車。
記者近日實地察看市區部分盲道,發現有很多盲道設計不合理或被擠占。如:小橋街的盲道,緊挨著電動車停靠區白線,有不少車子亂停放,超出白線,占用了盲道。在其他地方,盲道被占用的情況更是隨處可見,有機動車、小轎車、小吃攤、建材、服裝攤,甚至是商家鋪設的紅地毯等。
被人遺忘
“什么是盲道?原來還有專門給盲人走的路啊!”今年9歲的王一輝說,從來都沒有人告訴他什么是盲道,而盲道有什么用途,也從未獲悉。
“原來這個是盲道啊!”65歲的周長明表示,自己是第一次聽說有盲道。
記者在市區隨機采訪市民,發現有不少人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盲道,甚至有個市民以為“路上的凹凸紋是用來防滑的”。
小張和小周在環球廣場某商鋪上班。當天,她們來到麥當勞樓下,把兩輛自行車停好。由于停車位不足,空隙很少,她們將自行車擠進一堆電動車之中,車后輪占了半個盲道。記者提醒她們,不要擠占盲道。她們回了一句話:“這樣比較近、比較方便,不然也沒地方停車。就這樣吧,反正也沒看到盲人出來逛街。”
“方便”、“沒注意觀察盲道”、“沒看見標識”,這是記者采訪時,大多數市民給出的理由。
“2009年起,省政府大力推行盲道建設,福清市也陸續對盲道進行了新建拓建。”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長陳松華說,由于這兩年福清市才逐步推進盲道改建拓建工作,而城市太大,有許多路段的盲道還未建成,雖然有派巡視人員對破損盲道進行察看、修復,但也存在不少遺漏之處。
“城市擴張中,會出現諸多客觀問題,比如停車位不足、城管執法存在盲區等。城管對占道的商販有權處置,交警部門管違規停車,作為盲人權益組織,殘聯又沒有執行權。”林建輝說,每天夜晚,車輛占用盲道的現象十分常見,由于舊城區屬于早期規劃,車位不夠,許多市民無奈,只能將車停在了盲道上,而這也是一個棘手的城市管理難題。
誰來幫“盲”
一條通暢的城市盲道,等同于盲人的眼睛、出門的“生命道”。一個城市文明程度與否,也主要體現在弱勢群體是否得到特別呵護。
“在無障礙通道或盲道前方增加標識,雖然盲人看不見標識,但視力無障礙的人會發現有盲道。”市民陳松華說,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盲道常識,同時要加強巡查與智能監控,并采取懲戒措施,對侵占盲道的人進行懲戒處罰。
“既然盲道修了,加強管理很重要,有些盲道設置不合理,沒有為盲人朋友考慮,現在應該逐步整改,讓它發揮作用。”何玉蘭說。
”盲道建設與管理的問題原因有多方面。”林建輝說,因為多部門管理,看似分工明確,但每個部門都有若干個理由管或者不管,市殘聯、城管、交警等部門應該加強配合,從監管、維護上共同努力,為盲人朋友打造安全的“生命道”。
“外地的游客來到福清,看到盲道上停滿了車,他們會如何看待我們的城市呢?肯定會覺得不文明。”何玉蘭說,社會越是文明進步,就越應該將勢群體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市民應提高文明意識,自覺維護公共設施。對特殊群體,尤其是殘障群體的權益,要特別予以尊重,讓他們享受完善的公共設施服務,在暢通無阻的道路上感受城市文明與溫暖。 |